企业人物事迹材料模板 企业先进人物事迹范文 (6篇)

企业人物事迹材料是指对企业内部某个特定的人物在其工作岗位上所表现出来的优秀事迹和行为进行的文字描述。这些事迹和行为可能包括但不限于卓越的工作表现、创新思维、团队协作、领导才能、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企业人物事迹材料通常是为了表彰和宣传这些优秀人物的精神风貌和工作成果,激励企业员工向他们学习,提高整体工作水平和企业形象。以下是有关于企业人物事迹材料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企业人物事迹材料模板 企业先进人物事迹范文 (6篇)

企业人物事迹材料1

李素丽,女,汉族,1962年出生,是北京市公交总公司汽一公司第一营运分公司21路售票员,1998年起从事“李素丽热线”管理工作。在18年的售票员工作中,她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真诚、热情地为乘客服务,被群众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先后荣获全国五四奖章及“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用力去做只能到达称职,用心去做才能到达优秀。”日前与全国劳模李素丽交谈的时候,记者强烈地感受到她“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敬业精神和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的崇高境界。

李素丽衣着得体,言谈有素。对此,她自信地说:“我的形象代表的不是我自己,对内我代表首都,对外我代表中国。”

从售票台到热线平台,是什么使李素丽在平凡的岗位上光芒耀眼?她坦言:“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职责心和爱心,只有把自己和职业融为一体,把自身价值和本职岗位紧密相连,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把本职工作干好。”

为了给聋哑人带给优质服务,李素丽学会了简单的哑语;为了使外地人在北京有亲切感,李素丽一有机会就学习方言;为了给不一样层次的乘客带给优质服务,李素丽不断“充电”,目前已经是一位硕士研究生。她说,做一名优秀的服务人员很不容易,只有学到过硬的本领,才能为百姓搞好服务。一个好的售票员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一个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外交家。工作中,李素丽常常试着与乘客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乘客着想,发奋把握乘客心理,常常几句话就化解了车厢里的矛盾。她说:“车厢就是一个流动的小社会,化解矛盾是售票员就应掌握的基本技能。”

谈起对焦作的印象,李素丽高兴地说,来焦作之前她在网上查阅许多资料,对焦作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当踏上这块土地时,她还是感到出乎意料:焦作的城市建设十分好,整个城市不仅仅美丽,而且整洁,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全国公交战线的一面旗帜,记者请李素丽就我市公交事业发展谈一点看法。她亲切地说,虽然来焦作时刻很短,但却感受到了焦作公交人昂扬的精神风貌和用心的工作状态,这是公交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在公交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优质服务十分关键,只有紧跟时代需求,不断研究和创新服务方法、提高服务质量,才能使公交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我们坚信,李素丽的焦作之行对提升我市服务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必将产生强劲的推动力。

企业人物事迹材料2

她,82岁,省吃俭用,将自己仅有的房子卖掉,只为帮忙那些需要帮忙的人。

她,没有钱请保姆照顾自己的晚年生活,却将积攒下来的一万元在国家首个“扶贫日”捐助给了20名残疾康复者。

她,就是拉巴卓玛,一位平凡普通却又让人心生敬爱和尊重的老人。

初见老人,是今年10月17日在区残联办公室。当问及为何要为一位老人、一万元举办一场专门的捐赠仪式时,区残联理事长黄建国感慨地说:“因为我们全体职工、康复中心的全体残疾康复人员,都被拉巴卓玛老人这种无私的大爱深深地感动。82岁的老人家不图名不图利,靠着一分一分积攒下来的积蓄来帮忙别人,这种善心值得尊重,更值得我们所有的人学习……”

捐赠仪式上,受捐的残疾人康复者们纷纷自发地给老人家献上哈达。可在理解了一条哈达后,老人婉拒了后面的哈达,理由很简单,一条就能够了,多了浪费。老人简单而又朴实的话语让人顿时觉得鼻子一酸。“此刻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不愁吃不愁穿,节俭下来的钱能够帮忙更多的人,这让我很开心,很满足。他们都还是孩子,我这一点点的帮忙期望能让他们开心一点儿、幸福一点儿。”当在场的人向老人鞠躬以示感激的时候,老人笑着说。

其实,说起老人的爱心故事,要追溯到2008年。2008年汶川大地震引起了全世界爱心人士的关注。作为西藏第一建筑公司的退休职工,拉巴卓玛老人当时并没有太多积蓄,就捐了100元钱。这件事情以后,老人一向感觉很歉疚。“那么多人没吃没喝没地方住,我却只能捐出100元,我每一天都很自责。为此,我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把单位分给自己唯一的住房卖了,卖房的10多万元钱委托给自治区红十字会,经过红十字会同志的帮忙,一笔一笔捐给有需要的人,直到用完为止。”说起卖房的这一举动,老人没有半点悔意。

走进老人租住的屋子,映入眼帘的一张小床、一张小桌子和一台老电视机。“房租是我目前最大的一笔开销。根据我的情景,本来能够到养老院生活,可是我身体还很硬朗,不想给政府添麻烦,所以就一向自己一个人住着。我每个月的退休金有2000元,我还要继续攒钱,到1万元就捐出去给有需要的人。”老人一边忙着给我们倒水,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听到老人的话语,随行的同事最终难控情绪哭出了声:“一个都需要别人照顾的人,却时时惦记着别人。”听到同事的哽咽声,老人走过来,抱着她笑着说:“我身体好着呢,多做好事,心境好,身体就好。这可是我健康的秘诀!”

眼前的一幕,让记者想起一个朋友以往说过的一个典故:相传,云南丽江玉龙雪山仅有每年秋分时节会有一米长的阳光照下来,传说被这一米阳光照到的人就能拥有美丽的感情。此刻在记者心里,老人就如那一米阳光,而被她帮忙的人恰如被阳光照耀的人,相信他们必将有幸福的生活和完美的未来。

企业人物事迹材料3

今天晚上,我怀着激动地心情观看了《20_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节目介绍了十大杰出人物的先进事迹,其中最使我感动的有两位人物。

第一位让我感动万分的是已年过九旬的胡佩兰奶奶。她是一位妇科保健医生,今年已经98岁高龄,患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身上常年绑着钢板。即使是这种身体状况,她还是坚持每天上班,并亲自为病人做检查。当她的学生说:“您休息一会吧,让我来。”胡佩兰奶奶却毅然拒绝了,因为她的心里始终牵挂着病人呢!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她为病人开的药很少超过一百元。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感动中国栏目这样评价她,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20_年1月22日凌晨5时30分,为病人操劳了一辈子的胡佩兰奶奶离开了这个世界,弥留之际她留下了最后一句话:“病人看完了,回家吧。”

胡佩兰奶奶的故事,让我潸然泪下,感慨万分,刘盛兰爷爷的故事却让我感到一个普通人的力量。他是一位普通村民,73岁的时候,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自己的助学行动,这是老人的初衷,但最终的捐助规模远远超出了他的想像。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感动中国栏目这样评价他:烛残年风,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他用自己的大爱给世人讲述着崇仁厚德!

他们的故事,感动着你我,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睛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企业人物事迹材料4

近日,网上一组排雷英雄的无手“军礼”照片震撼了广大网民的心。军礼无言,誓言铿锵。一句“让我来”,排雷英雄倒在了血泊中,救下战友,自身失去了双手和眼。一个严肃庄重的“军礼”展示出了排雷战士对党的忠诚,对排雷事业的不悔决心。

他们是一群走在“死亡”路上的英雄,每一步都小心翼翼,为的是帮人民群众排除安全隐患,还人民群众一篇安详宁静的热土。排雷发明者设计之初,考虑到敌人靠火力轰炸等外力作用引爆地雷,便在地雷材质上做了优化设计。导致在如今的排雷工作中即使在强火力作用下,地雷毁灭率也是极低的,这就需要排雷士兵匍匐身子,通过绊发、剪线、去除伪装物等一系列排雷流程进行排除。排雷完成后,战士们还要手拉手徒步验收雷场。

战士英雄大多数都处在20到30岁之间,正处朝气蓬勃,激情四溢的青春。在这场特殊的战斗,许多排雷战士献出年轻的生命。或跌入谷底,或顶高温挖掘,也从未一声怨言,轻言放弃。爆炸事故中,侥幸抵住死亡厄运喉咙的战士们,有的失去双腿胳膊,终身残疾。这对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来说,同样是一场巨大的伤害。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失去健康肢体的人,该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排雷英雄的故事让无数群众热泪盈眶,“上半辈子,你守护我。下半辈子,我是你的‘眼’,我是你的‘手’。”排雷战士杜富国的妻子紧靠在杜国富身旁说。

这世界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负重前行。英雄事迹让我们千万群众落泪。他们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标兵,是祖国的骄傲。在他们身后,祖国大地一寸寸平安的土地不断伸延。他们的故事,全中国都要铭记。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弘扬不畏艰难、不惧危险、不怕伤残、吃苦耐劳的排雷精神。

企业人物事迹材料5

如今,xx县已建成中原地区最大的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近3万户农民靠种植食用菌走向小康路。他们打心眼儿里感激把他们引上小康路的领头人——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x1996年创建了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以来,他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运行机制,对食用菌生产户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跟踪服务。他先后引进选育推广了10多个种类30多个优良品种的食用菌,研究开发了18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食用菌高产稳产生产技术,获得联合国“科技发明创新之星”奖1项,省科技成果二、三等奖13项。

靠种植食用菌,富了。可他认为,自己富了不算富,带领群众共同富裕才算本事。因为他是一名共产党员,深知农民群众的所盼、所想。xx县榆林乡破庙王村和大宋村19xx年前都是全县有名的穷村,牛子叶等5户农民找到他说:“咱们订个合同,你提供技术,利润提成由你定。”但他考虑到多数农民家里还不富裕,就说:“技术我包了,并且我用家产保你们投一收二,达不到要求赔偿全部损失。”这一年他不分白天黑夜、刮风下雨,挨户指导,两个村126户种菌户全部种植成功。仅此一项,两个村分别纯收入36万元和32万元,菇农家家纯收入超过XX元,还有5户种菌户产值超过万元。如今,仅榆林乡就发展了8个食用菌种植专业村,食用菌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

为了使更多的群众走上富裕路,他筹资18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食用菌培训学校和实习基地,并自编教材,亲自讲课,向广大群众传授食用菌种植技术。对家庭困难的,他还免费提供食宿和资料,学成后免费提供原种,帮助他们致富。对无法来学校学习的菌农,他就主动上门服务。几年来公司先后举办食用菌技术培训班398期,培训学员30多万人,遍布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

XX年6月5日,国家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在省、市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公司的食用菌培训基地、食用菌菌种生产基地和实习基地。张部长高兴地说:“你们为增加农民收入闯出了一条路子,我代表农民朋友感谢你们!”

在成绩面前,他没有止步。他以建设食用菌科技园区为新的起点,拉开了新一轮的创业帷幕。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工,二期工程也已启动,项目全部建成后,将解决及周边各省、市的食用菌产品销售难问题,每年可带动6万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可安排闲散劳力20万以上,年产值可达6亿元。

XX年,他和广东港海食品厂合资2100万元,新建食用菌全控温棚10个,可对15种珍稀食用菌进行示范种植,新建300平方米的食用菌保鲜贮藏库2个,年循环冷藏保鲜食用菌产品6000吨以上,新建食用菌深加工生产线2条,年加工食用菌产品4000吨以上,可解决3万户菇农食用菌产品市场销售问题。同时,他还在筹划中原食用菌批发市场和无公害食用菌出口基地的建设,建成后每年可带动3万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可安排闲散劳力6万人以上,年产值可达3.5亿元。

先后荣获“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全国食用菌先进生产者”、“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河南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河南省劳动模范”、“市县两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xx市农村小康建设功臣”等多项称号。中央电视台等50余家新闻单位先后作了专题报道,《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还在头版头条作了专题报道。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将带领广大种菌农民让食用菌的香味越聚越浓,越飘越远。

企业人物事迹材料6

虽然,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罐车司机,却能有这样的机会向在坐的领导和同志们汇报一下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心情格外激动。

十四年前,我离开了热爱的修理工岗位,来到泥浆公司改行开上了石粉罐车,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石粉罐车司机,从那时起,我为自己立下了一条坚定不移的人生信条:老老实实做人,本本份份工作。十余年来,我驾驶心爱的罐车跑遍了方圆百里的钻井队,当年同来的职工调走的调走,改行的改行,可我依旧恋着我的斯太尔罐车,依旧无怨无悔地奔波在石粉供井现场。

石粉供井的服务对象是地处荒郊野坡、远离人烟的钻井队,而且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碱滩土路不好走的特点。做为一名罐车司机,我始终把“提高服务质量”作为自己的工作标准,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休息日,只要有任务我都是随叫随到,安全正点保生产,千方百计为钻井队提供优质服务。每年的春季返浆时期给石粉供井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会给生产设备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坏。这个时期,每个井队的井场,都如同一个巨大的烂泥潭,人在井场上走路都拔不动腿,更别说是重达几十吨的车辆了。记得有一次,我接到了去位于高青境内的32600钻井队的生产任务,因井场距离公路远,土路比较长且道路泥泞,造成这个队石粉供井几天上不去。我知道如果再上不去,不但会影响该钻井队的正常生产,更重要的是有损我们公司的声誉。我想工作总得有人去干,既然队领导找到我,那就是对我的一种信任,我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完成这次任务。不管所冒的风险有多大,我都要努力去完成。到达井场后,我先把车停在靠井场的路边,联系井队人员先沿井场仔细的观察一番,找到比较合适的行车路线,而后在井队工作人员的指引下,缓慢地驾驶着车辆朝井场方向驶去,在驶到距离井场一半的时候,车辆再也走不动了。等拖拉机赶到井场时,已经是下午5点多,天也渐渐地黑了,我马不停蹄地将拖车用的钢丝绳挂好,在拖拉机的牵引下,缓慢地到达位于井场最里边的卸灰地点,将石粉卸下。再由拖拉机按原路将我拖出井场,来回两遍拖车,共耗费3个小时的时间。当我驾驶着车辆带者满身的泥巴回到公时司,已是夜里11点多了,虽然身体觉得很累,但是一想到自己能够圆满完成生产任务时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在“战返浆”和“斗雨季”时期,拖车是队司机天天都要面对的事,有时,由于连续作战,车辆的前保险杠经常被整体拖下,无法再挂钢丝绳,但为了按时完成生产任务,就让拖拉机从车后推着车辆前进。有时碰上特别难上的井场,还需两辆拖拉机,一前一后将车辆拖进、再拖出井场。在雨季生产时期,我们面临的困难就更多了。安全行车是一队全体干部职工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其次还要经受住蚊虫叮咬、烈日酷暑的考验,为了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我坚持做好出车前、行车中、收车后的巡回安全检查工作。积极参加每周一次的安全活动,认真参与讨论分析事故案例,吸取事故教训并认真做好活动记录,对操作设备达到“四懂三会”。

在事业与家庭的天平上,我的砝码明显倾向了前者。“舍小家为大家”这话听起来好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真难呀!做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丈夫、父亲,我清楚应当怎样献给妻子一份爱,更清楚做为父亲应尽的责任。然而,由于工作需要我在公与私的天平上,只能把砝码加在前者,我舍不得扔下心爱的斯太尔罐车,更放心不下那些需要石粉的钻井队,为了这些,就是付出再多,我也心甘情愿。由于供石粉一队的工作性质,平时我根本顾不上管家里的事,越到过年过节就越是这样。我爱人的身体本来就不好,但是她毅然挑起了家庭的所有重担,所以每当想到这些,我就觉得很内疚,觉得自己欠她们的实在太多太多。1999年9月份,我爱人因肺结核住进了医院,为了不耽误工作,我把待业在家的外甥女接到家中给妻子送饭,送孩子上学,三个月硬是一天假都没有请,月月产值遥遥领先。记得10月28日那天,队领导派我去孤东32163队执行任务,由于井上储备罐临时出了故障,我在井场呆了两天两夜,晚上在车里裹着军大衣,嚼着饼干,一想到病中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泪水就忍不住落下来。每到双休日,我真想陪着爱人和孩子逛逛公园,或者给孩子们辅导辅导功课。可一接到生产任务,我就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我的爱人和孩子从来没有对我埋怨过什么,每当我一身泥巴,一脸疲倦地完成生产任务回家时,迎接我的是热乎乎的饭菜和暖暖的家庭氛围,我从心底里感谢她们。可以说,没有她们的支持,就没有我今天成绩的取得。

凭着一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十几年来,我没有休息过一个双休日,没有延误一次石粉供井任务,没有因为服务质量问题让用户提一次意见,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留下了一串串我引以自豪的数据。截止目前我累计安全行驶72万公里,完成产值近800万元,车辆完好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创造了单车年创产值105万元的最高纪录。

各位领导、同志们,在过去的时间里,我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工作,但还不是尽善尽美。假如我只是大海里最平凡的一滴水,为了折射太阳的光辉,我也要激起浪花,来点缀浩瀚的大海。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一定努力再努力,尽全力为公司的发展尽我一份微薄之力。

本文由用户 fw003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vip.com/20223.html

(0)
fw003fw00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